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一支科研团队取得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创新手段,有效解决了碘离子迁移问题,极大提升了该类电池的稳定性。
据悉,科研团队在前驱体溶液中创新性地加入了一种名为BT2F-2B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与碘离子之间形成了强大的配位作用,成功抑制了碘离子的迁移及转化过程,从而显著减少了碘空位缺陷。这一发现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新型方法制备的反式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表现出色,超过了26%的优异水平。这一效率的提升不仅标志着技术的进步,更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这些电池依然能够保持出色的性能。科研团队在高温85℃和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对电池进行了长达1000小时的老化测试。结果显示,这些电池在测试结束后仍能保持85%的初始效率。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所提出策略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该研究团队的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文章题目为“一种适用于反式单结及叠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碘离子迁移管理的通用方法”。这项研究不仅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